©炎華 | Powered by LOFTER

穿行于光影之间【电影心理罪简评】

 

本文谨代表个人观点,如果您觉得认可欢迎转发点赞,如果您不认可也请不要对着我开火。本人才疏学浅,说得不周到敬请谅解。

涉及剧透,不喜勿看。

 

 

 

从点映到上映,达成二刷。虽然我是喜欢李易峰的,但作为一个十分喜爱原著的人来说,一刷时尚未能完全吃到电影里的点,方木的改编力度相对也有些大,一时难以适应。点映完毕以后,回家仔细思考了一些地方,二刷时就比较专注细节。

二刷完毕,终于可以坐下来定定心心写一下影评了。

 

 

 

一  方木这个人

 

一开始觉得,影版方木和原作差别还是比较大的,但仔细想想,影版和原作的精髓其实殊途同归。在我看来,电影里方木这个形象竖起,相当于对原作中的提速。从最初不谙世事,恃才傲物又不失单纯的大男孩,到后来经历生死洗礼,终于开始落笔给自己画像,一步一步朝着“警察”这个身份迈步的男人。

电影里,邰伟对方木说他缺乏对生命的敬畏。

作为一个天才,方木总有种高高在上的骄傲,这在他甫一出场时直接指出罪犯的情节可以窥见。他完全不顾现场状况,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分析,并且毫不犹豫地指出了凶手,并没有考虑凶手被当场指认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。他没想过凶手会不会狗急跳墙挟持人质,没想过凶手会不会因为事情败露愤而继续行凶,他只是单纯地体现着自己的价值——一个精通犯罪心理学,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傲人天赋的天才。

在那场方木和陈希滑滑板的戏中,陈希的旁白也说出了方木的症结所在,他活在自己构建的透明壳子里,透过壳子,他可以清晰地审视着这个世界。可他并没有打破这个透明壳子的欲望,他始终与别人有着一层无形的隔阂。这也正是乔教授对他进行心理引导时,方木内心所说的,他想拥抱乔教授,想有乔兰那样的姐姐,他渴望温暖,却又难以敞开心扉。

我们再来看看小说《第七个读者》中的开篇:

“他沉沦,他跌倒。”你们一再嘲笑,须知,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。他乐极生悲,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。——尼采【复制来源于网络】

这既是故事的开始,也是方木的开端。

其实作为一个尚算有些阅历的人来说,对于初期的方木,我是很想揍他的(笑)。真真是一个孩子心性,睁大眼睛看着一切,自以为什么都能看透,不懂得换位思考,不知天高地厚,正是这样他给人以“漠视”“高傲”的感觉。但回过头来想想,按照电影设定,方木是个孤儿,因为身世的关系,养成了观察别人的习惯,比同龄人要早熟,学会了洞察人心。想象一下,一个孤儿,抱着膝盖坐在阴暗的角落里,看着别人拉着父母的衣角,央求着买这买那,或是一群吵吵闹闹的孩子欢快地围在一起做游戏。而方木永远是个旁观者。

这样一想,人物性格如此,也是完全合理的。

电影前半段的方木,其实不能说是站在正义的立场。对他来说,正义不过是证明自己正确的一种方式。包括在废旧医院内,他利用手机播放婴儿啼哭声,以此吸引马凯的注意力。这原本是相当危险的举动,但方木考虑的只是我能用这样的方法获得成功,其他管不了,也不想管。这也是导致邰伟一方面对他说,用婴儿哭声“绝了”,另一方面又讲他对生命缺少敬畏之心的原因之一。

 

 

二  在光明与黑暗的钢索上

 

方木和邰伟,同为走钢索的人。

邰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PTSD(创伤后应激障碍)患者,因为父亲的事情,他焦虑、容易烦躁、经常在梦中重复着父亲牺牲当日的情景。他选择成为警察,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逃避——掩盖心中的自责和不安。因此方木对他表现出比较强烈的研究兴趣,因为邰伟既是一个受创伤者,又在受创途中不断自我纠偏,所以方木评价他是一个纠结的人。

那方木呢?

方木的问题在于,他眼中的正义并不是真正的正义,他追寻的东西不是真正的“道”,而是始终围绕自我,证明自我的欲望。说穿了,那时候的方木和孟阳是一路人。打着正义的名义,报自己的仇。

他可以毫不在乎地把自己暴露在公开场合,用偏激的手段引诱主谋出现,并且将夜跑达人王彤莹作为工具来对付罪犯,丝毫没有把“他人”这个因素考虑进去。乔兰说出我觉得我也错了,你的确不适合当警察的时候,心中恐怕是又惊又怒的,眼前这个像弟弟一样的孩子简直太可怕了,挂着这张实习证,却在用非常手段行非常之事,他愧对四周硕大的“警察”字样。

警察这个职业,在方木眼中简直像是儿戏。

他这样又怎么能成为警察,成为正义的守护者,怎么对得起庄严的国徽,对得起那些活着的、死去的同行们。

警察之所以为人尊敬,不仅仅因为他们没有固定休息日,常处于高危环境,可以帅气地拿着枪制服罪犯们,更因为他们心中怀有的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感,是关键时刻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的使命感。

此时的方木,离这样的职业,还差得远。不是技术上的差异,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。

方木的改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陈希之死。

起初,方木是相当自信的。孟阳通过心理暗示刺激他、诱导他,并且留下相当于犯罪预告的纸。方木内心虽然惶恐,却认定了是自己的激将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,孟阳必定会按照自己布好的局一点一点走过来,所以他毫不犹豫地跟着王彤莹,并且在可疑人员出现时第一时间扑了过去,死死不肯撒手。对他来说,只要抓对了人,就是属于他的胜利。此刻的方木还是十分自信的,一直到出租车上,他眼看着邰伟放了警灯,一路警笛叫着掉头开向双子大厦,他内心才逐渐升起了不安和惊恐。

看着像一根针似的直插天空的双子大厦,方木已经预感到因为自己的错误,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。当他冲到现场却被邰伟死死摁在车里的时候,一切都已经可以猜到了。

陈希因为方木而死。

方木这样想。

回过头看看小说《画像》和《第七个读者》,一个曾经阳光健谈的大学生方木,先是因为自己的判断失误导致了其他人的死亡,后来又因为凶手将自己当做对手,害死了身边一个又一个无辜者。这时的方木陷入了混乱和黑暗,电影里的方木和小说里的方木,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印证了同样的问题。只是电影因为改编要求和时间限制,把其中的矛盾和差距拉大,把方木这个人的两面提速了。

 

《画像》开头有这样一段话【以下原文部分均复制于网络】:

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怪兽。如果阁下长时间的盯着深渊,那么,深渊也会同样回望着阁下。——尼采

《画像》最后也是最精彩的一段里这样写道:

「“开枪啊……来啊……杀了我……”

方木脸上的肌肉剧烈地颤抖着,他死死盯住孙普那张挑衅的脸……

只要一下,只要轻轻扣动一下……

就能让这个恶魔下地狱……」

……

「方木盯着孙普惊魂未定的脸,忽然微笑了一下,他慢慢俯下身子,缓缓而又清晰地说:“想这么死?没那么便宜。你等着上刑场吧。”

他直起身子,从裤兜里掏出一支钢笔,在孙普眼前晃了晃,“你看这是什么?”」

……

「方木漫不经心地看着邰伟,脸上似笑非笑。

是的,我知道孙普在我身后干什么。

我也知道他手里正举着那把军刀。

方木从容不迫,是的,从容不迫地把手里的子弹塞进枪膛,然后轻轻拉动套筒,“咔嚓”,套筒复位。

他甚至有时间向邰伟挑挑眉毛。

还记得这颗子弹么?

然后,转身,举枪。」

 

小说里的方木用一支钢笔诱导孙普拿起军刀欲杀之后快,此时方木便有了开枪的理由。

这样的方木,究竟是正义,还是邪恶?

电影里,方木偷偷拿了试剂独闯蝙蝠岛,不惜以自己为饵,把一针管试剂狠狠地注射进孟阳体内。那管试剂,可是能要人命的。

那这样的方木,又究竟是正义的,还是邪恶的?

电影中,方木在追寻带走孩子的马凯时,将自己置于犯罪者的视角,模拟犯罪心理。最终他十分准确地抓住了罪犯的行动规律和方向,找到了疯狂的马凯。

可像他这样的人,一旦踏错,便是万丈深渊。因为他熟知罪犯的内心,能洞察人性黑暗和丑恶,看穿别人的同时,却容易丢了自己。

一直到邰伟来到蝙蝠岛,两人为了救小女孩与孟阳进行对抗,方木才真正开始转变。

电影中有一个细节,是孟阳要对小女孩下手时,方木用身体护住女孩,林海用身体挡住方木,挨下孟阳的攻击。方木的善良和光明,在一点点扩大。其实说穿了,这个女孩子得的卟啉症是不治之症,救回去能活多久真的很难说,对林家来讲,所有的一切都是悲剧,注定是一场没有结果的命运玩笑。但方木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女孩的援救,对他来说,孩子现在还活着,以后怎么样是以后的事情,至少现在他必须要做的是保证孩子的安全,惩治凶手。

也是从这里开始,方木有了成为警察的资格,他真正地理解了生命的可贵,他不再是用高高在上的姿态看待别人,他懂得了配合,懂得了妥协,懂得了什么叫做守护。打斗中,林海为了保护女儿生生被孟阳拧断了脖子,方木眼睁睁地目睹了这一过程。林海对他们来说是个坏人,是犯罪者,可他却尽一切可能保护自己的孩子,甚至可以不顾性命,这对方木来说,也是非常深沉地一击。

“不管你是谁。我想,做个了断吧。”

这是小说《画像》中方木开枪前对自己说的话,我想,同样适用于电影里的方木。

逐渐地,两个方木在我心中慢慢重合,殊途同归。

 

 

三 李易峰和方木

 

不管外界有多少质疑声,不管李易峰以前演过什么做过什么,不管我是不是他的粉丝,现在我坐在电影院里,我想看的是心理罪这个故事,是方木。

而一个演员如果能让观众忘记他本身,只记得他演绎的这个角色,那应该来说,就是成功的。

所以个人看来,李易峰是成功的。

整部电影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三场戏。

哭戏自不必说,这场他的表演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,而且从方木乘坐的出租车驶向双子大厦开始,整个电影营造的氛围就已经起来了,一直到方木泣不成声地画像,这种氛围达到了高潮,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,逐渐融入环境中,体会方木的痛苦和悲伤。相信很多人看到这段时都跟着落了泪,他们心疼的是方木,是那个可怜又有些可悲可叹的方木。

第二场戏是方木赶到双子大厦楼下,被邰伟一个箭步塞进车里,用车门死死堵着他。方木两眼圆睁,眼睛通红,一副犟得不行却难以置信的表情,泪水在眼眶里打转。邰伟不想让方木受到刺激,希望以此阻止他去现场,方木却预感到已经发生了什么,内心充满了震惊、恐惧,他不相信,但理智和对案件的敏感让他嗅到了大量的气息。李易峰把这种矛盾表现得比较好,虽然只是短短一分钟左右的情节,但令我印象相当深刻。

第三场戏是孟阳在咖啡店里对方木进行心理暗示时,方木看到自己被杀死,血流满地面,他捂着自己脖子上丑陋的伤口,身体不自觉地抽搐着,像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玩偶。这场戏既诡异,又戳心,李易峰的表演恰好让我体会到这两种感觉,配合镜头里其他客人仿佛毫无知觉地照常喝着咖啡聊着天,瞬间满屏的阴暗和罪恶气息笼罩全身,想想就脊背发凉。

这部电影,对方木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,对李易峰来说又何尝不是呢。我很高兴看到这样的方木,也很高兴看到这样的李易峰。作为一个喜欢原作小说同时也喜欢李易峰的人而言,我觉得满足。

 

 

 


热度: 79 评论: 8
评论(8)
热度(79)